2012年3月7日 星期三

彰化市舊地名【磺溪】而非半線

  1. 古時俗語有句『過半線入磺溪』的由來

清朝統領台灣之初於康熙24(1685)由知府蔣毓英主修的台灣府志,而台灣府志的篡修雖有季麒光参與卻時間僅二ˋ三個月,也非一人篡寫大部幕僚協助所成,而且在諸羅縣治還暫住佳里興當時官員多寓居府城,真正諸羅縣治北方情形不大了解,只道聽途說記載下來有關北方地名名稱可說為名間俗稱地方地名非官方代表,直到雍正元年(1723)諸羅縣另設分濁水溪以北至大甲溪以南為彰化一縣,於此地方真正代表官方地名,可知彰化縣內的『磺溪』『半線』都為地方地名俗稱,古時俗語有句『過半線入磺溪』的由來。

談到【新彰化縣志】102頁第二行(付相片)-------乾隆三年完成的【台灣志】,彰化舊稱半線-----------。半線在邑之南門外,故稱彰化者多云半線。

筆者回應陳館長:(一)雍正元年設【彰化縣治】當時為何不以半線縣治或磺溪縣治如鳳山清時直接用地方地名鳳山為鳳山縣作為官方地名?可見半線ˋ磺溪當時還是地方地名。
(二)文中【半線在邑之南門外,故稱彰化者多云半線。】依清制(邑)為縣,如彰邑就是指彰化城縣署所在地,內談到【半線在邑之南門外】因此很明半線不在城裡,而百姓都稱【過半線入磺溪】相傳。
(三)日據前稱【彰化】二字文獻內已經【彰化縣】,其文中【-----故稱彰化者多云半線。】
(四)彰化縣志文獻談到【嘉慶年間錢縣治官方告示於王爺宮石碑【磺溪樂土】,由大陸官方到彰化城就任,皆稱彰化城為磺溪,(:文獻裡也有紀載彰化市誌)可見那時磺溪已成官名,另半線還是地方地名,直到清末也如此。
(五)日據後彰化城被廢掉改成彰化街,但百姓以磺溪為母名,到彰化街再改為彰化市將大埔ˋ大竹歸於彰化市,但還是以磺溪為舊名;就如台中市舊名大墩,然後今再將豐原ˋ大肚ˋ大里----等歸於台中市,而其舊名以大墩為稱呼。謝謝指教。
邱市長您好:好消息恭禧 市長在七年以來又做了一件大工程,2017年5月20日【作家遊磺溪】又有遊磺溪地圖並有22位作家以及邱市長簽名作證ˋ名間墓地日據時期墓碑刻著磺溪(指彰化市人)字樣為證,還有清道光版彰化縣志記載:嘉慶21(1816)彰化知縣錢燕喜【觀風告示】【磺溪樂土】於王爺宮(是屬於彰化縣官方告示牌)-------等, 使篡修彰化縣志彰化市篇老師認知【彰化市舊名磺溪】,早在清嘉慶年間彰化城已成官方地名【磺溪】,於是 篡修【新彰化縣志】難解的彰化市舊名【磺溪】之母名再次認知已正式列入【新彰化縣志】裡,這要感謝周老師給於邱市長的好消息回應;因此也受到中部各大學研究教授肯定,尤其彰師大蔡衡教授也是篡修【新彰化縣志】的審查老師,他說只要有清雍正年間秦士望縣令詩詞:【山城竹郭與霏霏,郭外青山濕翠微。冷霧埋樓藏半線,濃煙撲地鎖重霏。燕穿深巷頻頻語,鷺下寒塘點點飛。白髮番黎尋樂計,披簑學釣魚磯。】,秦士望縣令又是那時建竹城者所以可就足足證實當時彰化城切實未建於【半線街】,日本記載伊能嘉矩【大日本地名辭書】與安倍明義【台灣地名研究】裡的【彰化城由半線社內的街形成半線街有東西南北四條】是錯誤的 ,而且日本政府畫彰化城地圖南門口城外為番社,還有嘉慶21(1816)彰化知縣錢燕喜【觀風告示】【磺溪樂土】於王爺宮(是屬於彰化縣官方告示牌),可見日本人篡修不了解台灣行政區域【城ˋ莊ˋ社】的區分。這幾年來邱市長為彰化市母名,時常季刊的解說和辦活動成果,尤其2017年5月20日【作家遊磺溪】更加表明突顯【磺溪】為彰化市舊名,因此彰化市民甚感謝意   




  
 彰化縣建縣300年之文
序文:清時臺灣第二大縣為彰化縣濁水溪以北稱北方,而彰化縣成為北地方的第一大縣彰化(彰化縣)俗稱【半線】【磺溪】;濁水溪以北至大肚溪以南建彰化縣城於半線街,雍正13年由縣知秦士望築城配風水山地形如【蜈蚣守珠】以及離漢番雜亂之半線街相隔建竹城。


《清高宗實錄選輯》,大通版:福建臺灣鎮總兵柴大紀上奏「郡城並無墻圍,惟以木柵、莿竹環繞,官兵難以固守。」乾隆皇帝作出以下回應:「體察情形,彰化等三縣一廳應否改建城垣,尚可俟籌辦善後事宜時確實勘估、繪圖妥議,請旨辦理;至郡城為全臺根本,即應速建城垣以資保障。」經過嘉慶大約8年後才改建磚城,據說資金地方人士募捐得來,而建四城门分批完成城垣四週墻圍雄偉可觀。當時台灣清乾隆時期彰化經濟開發極速可稱台灣發展最快的第一大縣,到民國45年間彰化縣也呈紡織業大縣,奠定了台灣經濟基礎走出國際舞台。


傳說嘉慶君遊台灣也有人說是乾隆身邊愛卿而誤認嘉慶君來到今彰化花壇【虎山巖】,由賴和詩人祖先建議提起磚城尚未命名(當時民間不喜歡用半線),於是回朝大陸命嘉慶十九年(1814年)任福建巡撫王紹蘭告曰【實獲眾心ˋ保城ˋ保民,彰聖天子丕昌海偶之化歟】,寓其顯皇化之意為彰化城,所以台灣彰化地名成為唯一皇帝親自命名,在歷史意義確實值得回憶慶祝,而今又為台灣第一大縣。
彰化縣建縣300週年西元2023年為彰化縣建縣300週年也就是清雍正元年,其建縣由來清康熙23年統化明鄭經,將天興縣沿革為諸羅縣(由今嘉義自然地名諸羅山命名)因此台南府以北皆為諸羅縣,當時濁水溪以北為北方,大武群以北廣漠平沙孤峰秀出,可說三不管地帶尤其北半線;諸羅縣志云:半線:北距大肚溪二十里,南距東螺溪六十里。發現漢番雜處又沒有行政單位來管理,明朝時也無法治理,曾派劉國軒在半線社崙附近駐巡防軍到清時也是如此。
半線崙社(今大埔):


康熙56(1717)周鍾瑄在諸羅志【坊里】紀載:諸羅縣初設時,里ˋ保尚無半線單位至設庄後才見漢人聚落的【半線庄】,社則有貓羅社ˋ馬芝遴社,街有半線街;由莊而街與平埔族半線社相隔臨,隨著大量土地開拓漢人在半線愈頻臨,於是加速半線社平埔族的漢化,終最後融入漢人社會,僅留社名以及遺跡。

西元1694年高拱乾篡修【臺灣府志】已記載彰化地區第一個漢人聚落半縣庄,隨著入墾人口陸續增加,到1717年陳夢林篡修諸羅縣治裡加列半線庄內有一【半線街】,分東西南北四條街道,並解說當時此地已有具商業機能。朱一貴之亂康熙60(17121)後藍鼎元力主於半線設縣,其理由主要有三方面:()財政方面()治安方面()防衛方面。此後來至清雍正元年(1723)巡視台灣御史吳禮達奏言:"【諸羅縣北半線地方,民番雜處,請分設知縣一員ˋ典史一員。其淡水,係海岸要口,形勢遼闊,並請增設捕盜同之一員。】。均應如所請。從之。尋定諸羅分設縣曰彰化"。

當時諸羅縣治還暫住佳里興,官員多寓居府城(台南府),半線為北路防汛極北之處,或許對半線街並不熟悉,巡視台灣御史吳禮達言;【諸羅縣北半線地方,民番雜處】因此可知民番混雜又無行政管理才奏皇上必請分設知縣一員,依清制度分設一縣必建一城於半線街,而半線街又是漢番雜處以及建城依風俗要有靠山等原故。雍正12年縣治秦士望仿照諸羅建竹城配山形如【蜈蚣守珠】之格局,而建城之目的作為保護縣署ˋ保城ˋ保民(漢人)ˋ保軍隊,與平埔族半線社相隔離來治理(因平埔族較漢人多)

在未建竹城前在雍正7年曾發生過大甲西社事件,照民間傳說平埔族和在地漢人不喜歡用半線尤其【半線山】; 那時清朝對台灣極度輕視,認為這塊地方為【海盜集聚的島嶼】,1712年申禁無照渡台客民,並頒佈禁令不准許漢人隨便渡海到台灣,17279月仍不許攜眷來台,1732年再度公告停止發於台灣居民攜眷入台執照,1747年再禁台灣居民攜眷入台,因此雍正10(1732)福建巡撫爾達奏准台灣居民得呈明給照搬眷來台之後,清朝終於不得不重複禁止ˋ鬆懈ˋ再禁止ˋ再鬆懈,這樣推下去經過了很長時間到乾隆25(1760)才被禁廢。


康熙末年將台中ˋ南投列入半線地方就已引起大肚社ˋ大甲西社ˋ台灣居民等,又對不准許攜眷到台不滿於是有唐山公無唐山媽之說才會產大甲西社事件。因此尹士俍於雍正7(1729)來台擔任海防同知長達十年,雍正9(1731)尹士俍曾經到彰化盤查倉庫。過翊年又與彰化陳同善縣治處理大甲西社事件的善後,於是對彰化實情狀況有相當暸解發生的過程,乾隆25(1760)繪有半線山的【台灣番界圖】到乾隆末期對半線山全然已消失了。


巡道倪象愷平定大甲西社番林武力等之亂,乃建亭山上名曰定軍山另名鎮番亭,原本只要倪象愷來協助鎮壓西社事件,但他個性偏執做事行為粗率,因又將城內發放武器給民壯,導致引動城內民間壯丁與通番的疑慮,總督郝玉麟在雍正10(1732)6月奏上提摺,首先將他調到府城8月再調回省城並奏效解任候審,由漳州知府張嗣昌接任【臺灣道】一職。

而彰化二字由清皇帝命名為「彰顯皇化」之義而得名,在設彰化縣前此地雖有磺水(磺溪)ˋ半線自然地方地名但沒有行政官員來管理,設縣後雍正12年由縣治秦士望築竹城而尚未正式命名(可見當時民間對半線之名有議建在雍正七年才有大甲西社事件發生)因此一段時間稱【竹城】或磺溪今彰化市各廟宇皆可見,於是福建巡撫王紹蘭(1760年-1835年),畹馨興陔浙江蕭山人,清朝政治人物,同進士出身。嘉慶十九年(1814年)任福建巡撫,主要從事福建之軍政事務。在彰化縣城碑記中之:【實獲眾心ˋ保城ˋ保民,彰聖天子丕昌海偶之化歟】,寓其顯皇化之意為彰化,所以諸羅縣再分一縣彰化又是皇帝命名為北方唯一行政單位縣名,依當時制度要尊重那時朝代的政治文化,哪有皇帝命名上再加舊名呢?還有諸羅分另一縣猶如今公司一樣母子的關係,而且磺溪ˋ半線又是自然地名不是行政單位地名(:不像清朝以嘉義諸羅山自然地名官方用為行政地名諸羅縣)

雍正年間秦士望縣令詩詞:【山城竹鍋與霏霏,郭外青山濕翠微。冷霧埋樓藏半線,濃煙撲地鎖重霏。燕穿深巷頻頻語,鷺下寒塘點點飛。白髮番黎尋樂計,披簑學釣魚磯。】由這首詩可證明半線是自然地方地名,而且官方當時所指半線自然地名範圍包括今台中ˋ南投ˋ彰化都不是行政地名,到正式命名為彰化縣時半線還是自然地名,依彰化縣舊名行政沿革言僅有彰化縣唯一。若論沿革因為天興沿革諸羅在沿革彰化,不能說舊名半線應只能說彰化縣以前【俗稱半線】,這樣行政地名與自然地方地名有所區別。

至於設彰化縣以後磺溪ˋ半線雖成為行政單位,但依清制度城ˋ莊ˋ社有所區別彰化城ˋ半線莊ˋ半線社是不同的文獻裡寫得很清楚,所以彰化市舊名磺溪也非半線;有關日本記載伊能嘉矩【大日本地名辭書】與安倍明義【台灣地名研究】裡的【彰化城由半線社內的街形成半線街有東西南北四條】是錯誤的 ()西元1694年高供乾篡修的【台灣府志】已經載有彰化地區第一個漢人聚落半線莊,到了1717年在陳夢林篡修的【諸羅縣志】裡加列半線莊內有一【半線街】,分東西南北四條街(此四條街今三角埔),並非日本所記載的半線社而是半線莊當時御史吳達禮所奏漢番(孰番)雜處(今南郭)所說的是半線庄。()秦士望詩句【郭外半線】也可為證。()乾隆三年輿圖。()民國100721日文化局來函台灣文獻館證實【目前尚未發現具體證據與相關紀載】。()民國102年某教授本人也告訴筆者確實不知【半線街】在何處。()彰志【封域志】【由草子山向北而行至十六份山門屏東峽自市仔尾-------】這也證實此【市仔尾】非今彰化市市仔尾(此市仔尾在光緒末年至今),所以西元1717年的半線街之【市仔尾】不在彰化城內。()白沙文學有說到東郭外廢墟是指乾隆末林爽文將半線街與彰化城全毀,所以東郭外廢墟是指半線街。道光15(1835)許鴻磐成書【方輿考證】又證明彰化城並沒有建於半線街。()鹿港洪棄生【八卦山銘】一文也證明非在彰化城裡。()乾隆中葉城內有磺溪仕紳,半線有半線通事 (若依設彰化縣治前半線已有行政單位為何乾隆時半線地方又要推薦【半線通事】呢?)
()嘉慶21(1816)彰化知縣錢燕喜【觀風告示】【磺溪樂土】於王爺宮。(十一)光緒六年(1880)孔子廟碑記【予戊寅秋,屢任磺溪;下車伊始,-----】,文裡的【予】是上任官員,為何清官員不敢說到半線上任呢?(十二)彰化城內四城東西南北向也不符合半線街,而最早街道也不符合又沒有市仔尾。(十三)台中大肚區磺溪書院命名由來,洪敏麟先生表示清代的白沙書院(今彰化孔廟)當時讀書人將此地稱【磺溪】。(十四)既然築城是為了【保城ˋ保民】保護清官員ˋ保護漢人民哪有連番民也入城這又何必築城呢?上文文獻也已證實了。(十五)彰化城沒有山崙而半線社是在山崙上(今南郭南邊)而明鄭劉國軒駐巡防在半線社附近(寮望山的番仔井山下)。還有為何半線文學當時都是官員在寫作品而民間不願意參與,後來又創白沙文學民間才有人參與因此短短時間被白沙文學所代替,但民間磺溪文學卻不斷流傳至今。------以上證實日本記載嚴重錯誤又證明磺溪沿革彰化街再沿革彰化市。

筆者洪銀錫初稿        20151120   公告於小宇宙的部落格  地震欄

日據記載彰化縣文獻之錯誤

有關日本記載伊能嘉矩【大日本地名辭書】與安倍明義【台灣地名研究】裡的【彰化城由半線社內的街形成半線街有東西南北四條】是錯誤的 ()西元1694年高供乾篡修的【台灣府志】已經載有彰化地區第一個漢人聚落半線莊,到了1717年在陳夢林篡修的【諸羅縣志】裡加列半線莊內有一【半線街】,分東西南北四條街(此四條街今三角埔),並非日本所記載的半線社而是半線莊當時御史吳達禮所奏漢番(孰番)雜處(今南郭)所說的是半線庄。()秦士望詩句【郭外半線】也可為證明。
日據彰化地圖也證明:【半線崙社與半線街】並不在彰化城內





希望篡修彰化縣文獻都了解細心研究【彰化縣設縣前】的地方歷史文化,像這樣引用日據記載彰化縣文獻,或同樣的錯誤來篡修於是導至歷史真實性。

半線街由來歷史

西元1624年荷蘭佔領台灣旨在開閉與中國貿易途徑,重商主義掠奪經濟的目的ˋ在台灣沿岸設立東印度公司開發荒蕪地方墾地,遠見半線平埔族能種田生活穩定不可能為他們墾荒,而向中國沿岸的福建ˋ廣東招募民工來台灣開發墾土。

大陸沿海的福建ˋ廣東一帶地廣山多田少生活困難,聞知台灣地沃富饒終究不得拋下妻兒冒險渡黑溝隨紅毛來台。當時受僱東印度公司的漢人客家民工,抱著期望心境抵達台灣登陸八卦山麓,但立刻被烙印殖民奴隸身份,沒自由又可買賣到其他各國作奴隸,在八卦山麓居住簡陋的茅寮,於是形成芬園鄉的九坑十八寮聚落,有的到晚上紛紛偷跑藏入各番社裡。

明永曆15(1661)鄭成功入主台灣,其兒鄭經領兵率帶各民間人才進駐,中部派劉國軒於半線社設汛駐防;康熙56(1717)的諸羅縣志云:--------------。鄭氏竊據時,各社半屬生番,偽將劉國軒立營於此。開閉後,以刺內附。今之營柵,既國軒故營址。分防北路營守備一員,隨防總一員,目兵一百七十名。】西元1694年高供乾篡修的【台灣府志】已經載有彰化地區第一個漢人聚落半線莊,到了1717年在陳夢林篡修的【諸羅縣志】裡加列半線莊內有一【半線街】,分東西南北四條街;康熙末年御史吳達禮所奏漢番(孰番)雜處,請分設知縣一員,同樣在諸羅縣志中其封域志述及云:--------------北路中軍知旂鼓焉,則半線(莊名)之營壘也。】以上可知文獻所言漢人半線莊與劉國軒和清北路軍以及吳達禮所奏漢番(孰番)雜處等同屬地方也就台灣文獻云:半線社今番社。

而半線街可證實在此地無誤,真正地點在今博愛街35巷,道光六年周璽在彰化志封域志云:【由草子山向北而行至十六份山門屏東峽自市仔尾-------】文獻明顯說明此地點,還有半線街分東西南北正四街道。

洪銀錫       西元2011年二月著

彰化縣半線街有340年以上古老街道

照文獻記載ˋ乾隆三年輿圖ˋ白沙文學裡【東郭外廢墟】ˋ道光15(1835)許鴻磐成書【方輿考證】ˋ彰志【封域志】【由草子山向北而行至十六份山門屏東峽自市仔尾-------】ˋ鹿港洪棄生【八卦山銘】ˋ秦士望詩句【郭外半線】以及西元1694年高拱乾篡修【臺灣府志】已記載彰化地區第一個漢人聚落半線庄,隨著入墾人口陸續增加,到1717年陳夢林篡修諸羅線治裡加列半線庄內有一【半線街】,分東西南北四條街道,並解說當時此地已有具商業機能

依筆者經三ˋ四十年細心田野調查,得賴和詩人之叔叔賴天進(前彰化市長賴通堯)指點迷津,其中有平埔族後代楊四桂(今已105),然後一一研究考證結論發現【半線街】仍然存在於今三角埔的柳枝巷,此巷日據有許多柳樹於是稱為柳枝巷(當地居民劉先生說他12歲從花壇搬到此地就稱柳枝巷而他今年77),於是證實此巷為清時老街已有三百四十年以上半線街的老街道。

自從清時將天興縣沿革為諸羅縣再分出彰化縣,濁水溪以北為北方因此半線街成為北方最古老的老街,為了不讓據有代表北方和彰化縣歷史文化古蹟,唯一彰化縣【半線街分東西南北四條完整街道】以後被破壞國寶古老街道,請文化局長能速列入國定或縣定古蹟街道保護並能開發為國家國際文化觀光公園。

陳局長您好:有關【半線莊內四條街】是彰化縣最古老街道,不管由文獻資料或道光15(1835)許鴻磐成書【方輿考證】,筆者保證確實可證實此柳枝巷(今博愛街35)沒錯;在日本前後就有這條路通往墓地,日劇通南郭公學校,此街道兩旁平埔族(熟番】居住或菜園沙地柳樹,當日據時期也未開發因可證實這四條街仍存焉,又以彰志【封域志】【由草子山向北而行至十六份山門屏東峽自市仔尾-------】此文獻鐵證無誤。不讓彰化縣古文化開元流失,而且筆者在2000年前就已考證此固有歷史文化,然後2011年繪出地點圖。請局長明察。

磺溪與半線歷史探討

磺溪半線由來明朝史記沒有具體記載難找尋,何況誰先誰後更困難就以由來也分說云云,學術研究者【半線】認為由平埔族音譯而得,從字面【巴布薩】因三字哪有半線二字翻譯呢?日據解說為從大埔高處望大肚溪水閃光像斷了線一樣,民國時有人說海山兩線或台灣的一半叫半線那麼線又如解釋呢?考證古文地名應證據來印證。

其實清朝時都已知道半線由來,只不過在考究它的年代時間,了解當時先人生活演化過程點滴的歷史。雖然沒有記載咱們可由文獻個方面來找證據。台灣文獻館專員林文龍也說過不是音譯,依半線是閩南話【半】是一半的意思,南投有【半山】被切成一半的山,彰化市大埔古時是白沙丘與蒼翠山林相間,一半山林一半沙丘崙而【沙】閩南話為線,沙仔地沙地就是【線地】有對聯可考証,平埔族正好居住半線崙仔,明清的軍事要地為了使駐軍者好找於是稱此社為【半線社崙】。乾隆三年輿圖【半線社崙】就可證明其由來。至於【磺溪】發源地在彰化市坑仔內二千年前有硫磺燃燒過,水滲透地層流入溪床使溪水有硫磺,古時平埔族不敢喝另找井水或泉水,於是在山上找到井稱此井為【番仔井】而此山因番仔井得名為【番仔井山】。賴和詩云:【言尋番仔井,山下問樵薪。指點模糊處,傳聞未是真。細泉微潤土,朽草暗生燐。頑石知何用,能為碧眼珍。】嘉慶縣治胡應魁為了讓城內百姓有水喝,向東門外陳氏平埔族人而自陶腰包買泉水命名【古月井】可說是城內百姓之恩,現在木碑置於古月館,筆者已向彰化縣府建議能將此木碑歸回原地,使彰化市百姓感恩懷念又可成觀光景點,讓遊客了解彰化文化有個偉大縣爺。於是這條溪古時稱【磺水】,後來文人寫作或詩句的美化感沿革為【磺溪】,於是貢士陳肇興書云:【磺溪為文人雅稱】之說也。

雍正元年(1723)設彰化縣治,由諸羅縣分設一縣建彰化城,南至濁水溪起北至大甲溪,此地區稱【磺溪】。依彰化先賢王燈岸在【磺溪一老人】一書的諸言中云:【郁永河的"裨海紀遊"記載依此據為來】據說康熙35(1696)福州火藥庫突然爆炸致使朝廷下旨要追查此項責的任,福州地方只職司不得不決定派人到台灣採硫磺煉製火藥作賠償,這時適逢杭州的書生郁永河遊歷到福州,便請命任來台採硫磺之任務。在康熙36(1697)4月到台南,然後經陸路一直向北行,經西螺溪ˋ東螺溪時發現溪水畔上暴露大小石頭都帶著硫磺色,到大甲溪畔溪石與濁水溪相同,濁水以北這一大片地方尚工序未開發,前不屬於諸羅轄下並無任何名稱,除了各部落的番社名稱之外,於是他為了採取硫磺而來,也因此把這一帶的地方叫做【磺溪】。

依筆者外祖先說他叔公明天啟已到此地,傳說有少數隱居士僧人由鹿江進彰化尋修身之地,當時此地早就稱【磺水】來這地方都是隱居者,古時彰化此地曾天災不斷將許多筆墨文物淹沒了,經筆者細心尋找不恥下賴和小叔賴天進,取得古物對聯拍攝到【磺水】為證。外婆說明鄭成功是外祖十世正升系的姊夫,鄭成功兒子鄭經到台灣帶了些文人卻實為了寫作,將磺水改為【磺溪】恰好坑仔內溪水有硫磺流出因而得名,於是成為文人的雅稱。

嘉慶21(1816)彰化知縣錢燕喜細心研究磺溪的歷史由來,在王爺公石碑公告【觀風告示】【磺溪樂土】;咸豐9(1859)陳肇興赴福州鄉試時,曾到九鯉山浴溫泉,而賦有【浴湯泉】七言古風一首,其中有【吾鄉硫磺亦同源】之句,指的便是八卦山溫泉,溫泉含有大量的硫磺,此亦婦人皆知,留置八卦山下的彰化城,既是名副其實的【磺溪】也。古詩云:【磺行舒丹半壁嵯峨開陣筆----溪流映碧千層浩瀚起文明。】描寫八卦山坑仔內磺溪。

今台中大肚區磺溪書院命名由來裡洪敏麟教授曾表示:八卦山下有一條溪稱作【磺溪】,磺溪的出口正好是白沙書院,在此讀書的人們就將此地稱磺溪。光緒六年(1880)孔子廟碑記【予戊寅秋,屢任磺溪;下車伊始,-----】,文裡的【予】是上任官員;道光11(1831)【藝文志】撰者吳春蘭,碑文內:----------磺溪紳仕僉呈縣令申詳大憲批准行知在案,--------。以上證明乾隆時期磺溪就有行政單位地名也。而半線明清日都是著重於軍事要地,也同時在設彰化縣以後才有行政單位地名。

因是百姓往生墓碑有刻來至【磺溪】為念,據說賴和同輩家裡神祭龕寫【磺溪】這是傳統的飲水思源的磺溪精神;記得前考試院長姚先生初選國代代表時,在今平和國小附近演講由王燈岸助選用感動的【磺溪精神】話語,希望彰化市百姓要覺悟彰化人的骨氣,還有郭大砲ˋ石錫勳ˋ黃石城----等另生於彰化人無法忘懷也。

筆者洪銀錫       20161130   發佈於小宇宙的部落格地震


  • 認識彰化市                  歷史沿革

【彰化市舊名磺溪】是一個古蹟城,清初隸屬諸羅縣,康熙56(1717)諸羅縣志云:【半線;北距大肚溪二十里,南距東螺六十里。】巡視臺灣御史吳禮達奏言:【諸羅縣北半線地方,民番雜處,請分設知縣一員ˋ---------】。均應如所請。從之。尋定諸羅分設縣曰彰化。依清制一縣內必建一城,城原定要設於今大埔半線街,因此地漢番雜居之處又風水之故,於是雍正十三年知縣秦士望見定軍山巒頭如一隻蜈蚣,再配竹城猶如【蜈蚣守珠】符合易理。(:彰化市城隍廟石碑記載清明)

光緒二十一年日本割據臺灣後,明治30年彰化縣改為臺中縣彰化辦務署轄管下線東保彰化街,宣統二年合併於臺中廳線東保彰化街。日據時代大正九年大改地方官制,本市改屬臺中州彰化郡彰化街和南郭庄與大竹庄,日昭和八年陞彰化街為市,仍屬臺中州彰化市,原大竹ˋ南郭(古稱半線莊半線街)二庄倂入市區,至於另名「磺溪」清嘉慶21年錢燕喜知縣在王爺宮石碑【觀風告示】之【磺溪樂土】,表示官方正式認同磺溪為城內之地名。當時本地文化鼎盛,樹立了彰化人公平與正義的「磺溪精神」,於是彰化市清時有文化城之稱。

彰化縣舊名諸羅【舊俗稱半線】

在雍正設彰化縣前沒有行政單位地名而那時設彰化縣此地為唯一行政單位地名又是清皇賜名,請問再以彰化縣舊名半線而半線當時又不是行政地名會不會亂?因寫為【舊俗稱半線】才有道理,而且對當時歷史的尊敬。


  1. 吳代表好:於彰化縣文化局陳局長7月初未到任前,文化局411日函至林世賢議員服務處,有關文獻ˋ縣志說明-------三ˋ惟官方出版之志書其文獻史料引證------
  2. 與台灣文獻館專員林文龍先生和台灣各許多教授以及彰化縣文化局陳文彬局長所認定文獻ˋ縣志地名不可以自然地名為行政地名,其原則各國和本國歷史皆一樣。
  3. 康熙末年巡視台灣御史吳禮達奏言:【諸羅縣北半線地方-----諸羅分設縣曰彰化。】當時嘉義以北半線地方是自然地名也就是沒有行政單位來治理,如果有又何必再設一彰化縣呢?西元1717年才發現有半線莊街,當時也未列諸羅縣而且以清制度沒有設莊主ˋ街長(日劇才有街長),若有就像日劇將彰化街升格為彰化市,也就是說直接將莊街升格為半線縣又何必多持一舉?可見莊街只不過自然地名無行政權沒有官員駐進,後來雍正元年設一彰化縣可證明前此地沒有行政單位地名,於是彰化縣舊名諸羅也。
  4. :明朝時台灣為【天興縣】到清改為諸羅縣,當時嘉義諸羅為自然地名清政府直升諸羅縣,半線有嗎?

地名可分為行政區域和自然地方兩種,篡修縣誌皆以【行政區域地名】為原則,也就是用行政沿革才是正確。如彰化縣是行政單位在清雍正元年由諸羅縣分彰化縣於半線,半線是自然地方地名官方未將半線作為行政區域地名名稱,譬如諸羅雖為自然地方地名但官方用作為諸羅縣行政區域地名,所以半線為自然地方地名非彰化縣行政地名,另彰化縣治設於半線街,在西元1717年清康熙時才發現有半線莊半線街(半線街是庄內的街道名稱非日據行政區域地名如台中大墩街ˋ彰化街)也就是已經先有彰化縣治(行政單位名稱)只不過要設於半線莊半線街(是自然地方莊內的街名);而彰化城也屬於行政單位縣治必在城內,可見半線莊半線街是自然地方上的莊內街名。
還有當初彰化縣區域內又設三ˋ四保,保內沒有保長(如今彰化市分東ˋ西ˋ南ˋ北四區沒有區長)只不過區域性而無行政單位權;半線保有城ˋ莊ˋ社三類,凡在半線保裡的各庄皆稱為半線莊如今南郭ˋ大竹ˋ和美皆稱莊,但當時也沒有莊長,另外社自已就有他們的社名同時政府也沒有給社長之稱呼,而彰化城內必須是縣治所在就如今台南市是當時台灣府ˋ今台北總統府是獨立單位,總而言之,行政區域內的地名無行政單位皆為地方地名,譬如彰化縣有大埔村有村長ˋ另外一個大埔沒有這就是地方地名。於是雍正元年設彰化縣以前半線不是行政單位也不是半線縣,只不過諸羅縣未發現直到1717年才被認知,地方上已稱為半線ˋ半線莊ˋ半線街,到康熙末年巡視台灣御史吳禮達奏言【諸羅縣北半線地方-------諸羅縣分設縣曰彰化】,以上半線是指地方地名,不像諸羅雖為地方地名但官方取為諸羅縣作行政地名,而且縣治所在於佳里興同理彰化縣縣治設於半線街,此佳里興與半線街是地方地名和街名也。

康熙末年巡視台灣御史吳禮達奏言:【諸羅縣北半線地方-----諸羅分社縣曰彰化。】到雍正13年秦士望縣事築竹城後詩云:【山城竹鍋與霏霏,郭外青山濕翠微。冷霧埋樓藏半線,濃煙撲地鎖重霏。燕穿深巷頻頻語,鷺下寒塘點點飛。白髮番黎尋樂計,披簑學釣魚磯。】由此證明半線還是民間地方地名。
又曾任巡台灣道尹士俍在乾隆3年作台灣誌略:--------半線在邑城之南門外,故稱彰化者多云半線。】此說半線在縣城的南門外而彰化人統稱南門外是半線也;當時民間俗云【過半線入磺溪(彰城)】因此又證明在乾隆時半線還是民間地方地名不是行政單位地名。

讀磺溪書院命名由來()(379)台中大肚區
  • 清大肚保下寮尾,仕紳熱倡文教風。見嫌不足待發揚,捐資獻地建書院。
  • 苑旁溪畔出黃石,此社堡隸屬彰邑。白沙書院在磺溪,文人引用一詞名。
  • 讀磺溪書院命名由來()(380)台中大肚區
  • 八卦山腳一條溪,出口水流映白沙。清水磺水共沐行,古人此溪命磺水。
  • 時得一詞定地名,文人吟詩稱磺溪。竹城舊名原磺溪,今師記載已分明。


半線街行(33)彰化市特景 半線街不在彰化城內彰化市舊名【磺溪】,市志寫【彰化市時稱半線街】是錯誤,依行政沿革也不符合。所以邱市長在半線文化季刊封面特別註明【彰化又名磺溪】,前溫國銘市長也認同。
荷期漢番共相存,品物交換半線崙。
· 康熙中葉集成莊,莊內熟番分明清。 •
· 南來北往要道地,東南西北四條街。
· 大甲西社事件后,設縣竹城斷街尾。 •⋯⋯
· 草山北行十六份,幽谷清芳蝴蝶溪。
· 市尾轉北定軍山,當地戰火靠此山。 •
· 軍事要道半線街,築城漢番來分明。
· 戰亂相續林爽文,半線街景變廢墟。


半線地名的由來真面紗

2014630日到台灣文史館找林文龍先生,林老師問起【半線】真面紗,因好友又同對文獻有研究者,於是筆者說明真象和証據。如下:

由八卦山脈下一路南延山腳下至社頭皆為沙地,可說一半相思樹山一半沙地;

明鄭時期為了控制原住民,於是在王爺宮番社洋設巡防隊,為了軍方有目標而將本地巴布薩族稱為【半線社】,當然有一些相片佐證據ˋ地質為證(筆者研究地質盲斷層)絕非用推理,還有文獻裡的蛛絲馬來求證,只要政府有意筆者願奉獻。還有【磺溪】前名【磺水】筆者詩句有寫過。

筆者洪銀錫   2014   7  1 

筆者再提共有關彰化縣與彰化市行政沿革如下:

清雍正初設彰化縣以證實有兩個舊名半線與磺溪,其範圍大甲溪以南濁水溪以北(今大台中ˋ彰化縣ˋ南投縣)

清光緒年間彰化縣有大墩街ˋ彰化街,日劇又將彰化縣改為台中州,台中州有大墩街ˋ彰化街,再將大墩街改為舊台中市,彰化街改為彰化市,舊台中市ˋ彰化市其行政沿革都在台中州的小行政區域內, 而現在台中縣又改為原台中州,也就是今大台中市與舊台中市是小區域所以不可同樣說法。

另彰化市原是日據的產物,其沿革由彰化縣彰化街,沿革台中州彰化街,沿革台中州彰化市;清雍正初稱城為竹城或磺溪,後來嘉慶民間才接受彰化城。雍正初當時縣署(彰化城)有意設於半線街,但此地漢番雜亂綿綿生事不斷,於是秦士望因而北移定軍山之下建竹城保護漢人,何來半線街沿革為彰化市,不管雍正ˋ乾隆ˋ嘉慶ˋ道光------至今都無記載城內有半線街影子,同時彰化市由清設彰化縣至今都屬於小區域,不管行政沿革或文獻地方皆屬於小區域。於是彰化市舊名磺溪非半線。

筆者洪銀錫      2014  5  27

  • 探討為何乾隆末期【半線】全消失?
  •   雍正10(1732)彰化知縣陳同善辦理大甲西事件後,相當瞭解對彰化的民間有民壯通番情形和實況,於是至乾隆末期【半線】【半線山】全消失;一直到民國也少人提到,尤其是本土台灣人,你想想為何有【磺溪精神】至清朝留傳到賴和呢?因磺溪人是抗清ˋ抗日-----的精神。清朝時為何【半線】民間隻字不提,官方也不敢提起;孔廟石碑:-------戊寅秋,屢任磺溪------】可知連彰化縣也都不提。

  • 關於【磺溪地名在文獻道光彰化志已有記載,王爺宮石碑也有官方告示,【觀風告示】【磺溪樂土】所以磺溪非另名,沒有磺溪地名就沒有半線地名,因台灣文獻館林文龍數十年來研究發現,半線非是音譯得來而為漢人稱呼地名,筆者也舉證證據像片確實非音譯,學者後來知道民國時修獻有瑕疵,其實日據前沒說明當時地名大家都知道由來,於是後人不了解好在筆者有存實證。筆者一再向彰化市公所提議,沒有證據本人絕不信口開河的。
    彰化市公所15季刊已刊登【彰化市舊名磺溪在市區內】
    2014315刊半線文化季刊裡26:彰化古稱【半線】,又稱【磺溪】,【磺溪】之名普遍為彰化文人所沿用,各書院ˋ寺廟ˋ社學ˋ義學等均以此名做為提倡文風-------。早自清時期,再日治,以至戰後,---------陳肇興ˋ吳德功ˋ洪月樵ˋ賴和ˋ林亨泰-------最好的文學見證。
    季刊說得很明確,言之【彰化古稱【半線】,又稱【磺溪】】,當時彰化縣有兩個舊名【磺溪】【半線】,而季刊也明白指出磺溪在彰化城【今彰化市區】而半線非在彰化城內。
    其實雍正時期半線爭議很大,於是引起大甲西事件後來瞭解民情直到乾隆末才全消失,說真的半線兩字清朝時常拿來侮辱磺溪人和原住民,所以乾隆末連清官也不敢提到半線。
    沒想到今日一些無知的政客拿來當作突顯他的創意來做政績,既然有爭議的地名就放在歷史來讀他的過程,又何必拿到台上引起不必要的糾紛不是嗎?
    為什麼稱【磺溪精神】依歷史研究是抗清ˋ抗日反異族統治的精神,顧名思意就是磺溪人(彰化市人)至今有這種愛鄉愛國的精神。
    回憶四十年前前輩王燈岸替前黃石城縣長選舉在彰化市站台,高喊彰化市有骨氣的【磺溪精神】站出來,又如郭大砲也如此呼喚,還有石錫勳選縣長時說他是聲生居本土的【磺溪人】,可見彰化市(彰化城)自古以來民間以磺溪地名而自傲。
    清朝雍正時期設縣城依歷史以及民間傳說,反對用【半線】以及北山(指八卦山)改稱【半線山】,因來台大多大陸沿岸海口音,將半線拉長音有侮辱味道,就如學運白狼嗆民進黨的話一樣,還有康熙年間有【唐山公無唐山嬤】,可見當時清朝對台灣的情形而知。
    有唐山公無唐山嬤(166)
    • 清朝行封建,殖民統大元。輕視海盜島,莫許漢人來。
    • 雍正初期時,申禁甚嚴苛。有照准可渡,妻小難相隨。
    • 四季猶如春,墾荒樂土方。番民原性善,居住相扶持。
    • 唐山過台灣,背鄉番女娶。民間送傳語,唐公無山嬤。

    • 學運白狼嗆民進黨,又引起種族歧視。
    • 奉勸彰化縣文化局和市公所棄用【半線】二字,依歷史研究與民間傳說古時由大陸來台,大多是沿海漁民帶有海口音調,【半線】拉長音成半山仔就是一半唐山一半原住民,有唐山公無唐山嬤,於是聽來有歧視味道。
    • 雍正元年諸羅縣另設一縣於半線包括台中ˋ日月潭ˋ彰化,當時民間反對用半線於是雍正9(1731)引起大甲西社事件,翌年彰化知縣陳同善善後對彰化的實況相當瞭解,到乾隆末期半線ˋ半線詩句全都消失。
    • 所以彰化縣會出現兩個舊地名半線ˋ磺溪的原故,其實中部在明朝期間早就只有磺溪ˋ半線兩地名稱而無其他地名,依磺溪ˋ半線地名歷史研討,其實不是原名目前文獻和民間都可證明,既然學者與文化局ˋ市公所沒有研究,希望不要提到【半線】二字免得挑起種族歧視,讓他成為歷史研究別浮出現在的生活裡。


請市公所證明彰化市舊名為半線
明天啟以前(1621年)在彰化縣地區有漢字地名僅有磺溪ˋ半線兩地名,我們可知沒有漢人先到這地方哪有漢地名呢?而到底兩地名哪個前先不討論,當時半線地方風景優美又是原住民生活地帶,交通往返要地,成為明清扼住原住民之軍事重地,於是乎類文明的磺溪,古時至今有句【過半線入磺溪】到了建竹城【過半線入竹城或彰城】文獻應該有紀載才對。
嘉慶21年知縣錢燕喜【觀風告示】之【磺溪樂土】為最早著作,可證不但磺溪文化和地名皆比半線來得早,只不過當時明清較注重軍事統治,又建城於漢人住的磺溪地區而最主要是來保護漢人不受侵害,於是彰化縣城與磺溪地名在民間裡同存在;文獻裡雍正元年諸羅縣另設一縣於半線,大甲溪以南ˋ濁水溪以北為半線(彰化縣),半線屬於諸縣可證半線是行政地區之名稱。
福建諸羅縣志:【ˋˋˋˋˋ從之。尋定諸羅分設一縣曰彰化。】此【彰化】是指彰化縣也。清至日據明治30年(1895)以前,所指【彰化】皆為彰化縣而非彰化市,到日據明治34年為了發展而拆彰化城而成彰化廳直轄線東堡彰化街,至民國23年(日昭和8年)陞彰化街為彰化市扔署台中州彰化廳彰化市,原大竹ˋ南郭二庄(包括半線社)併入市區為發展地方,將拆城以城中為中心,彰化市行政所舊地在今關帝廟旁而後遷到現在所在地,也就是從頭到尾彰化市行政所多都在磺溪地方,無論民間由明清日到今皆有磺溪地名可證,文化局也於敝人研討ˋ學者ˋ文建會ˋ台灣文獻館前劉館長等一同認知彰化縣舊名半線ˋ磺溪都可用,唯獨磺溪才是彰化市的舊名。
由 文獻和行政區沿革來探討,明顯市公所第一季出刊【半線文化】季刊民間疑問很多什麼叫半線,雖然二季說明【彰化舊名半線】這是指彰化縣而非彰化市,那麼台中市舊名也是半線嗎?元清館的解說員也一直向觀光客解說彰化市是半線,你們是政府機關要講明白若能證實彰化市確實是半線讓市民了解不是功德一件嗎?教授說若無法那季刊不適合用半線文化,這樣會讓下一代以為市公所所說的正確,而且文化局也證實【半線街】不知在何處,依文獻說有商業機能不可能找不到,文獻也說得很明瞭敝人保證不在彰化縣城內(磺溪),所以彰化市非半線街沿革而來,於是市民代表會副主席要求開個研討會為什麼沒動靜呢?然到母 名不好聽嗎
  • 意見先生你好:日劇前所有行政區名稱皆由古地名而得來。台灣通史作者連橫之父說生於此地方必須瞭解本地文化,要瞭解文化就先知道古地名的來源,他帶有當時的地形ˋ地質與生活的關係演化成文化和地方精神;磺溪(彰化市)代表當時文化生活的興盛和太平與原住民的容和,就是愛好和平的地方才有【磺溪樂土】最早著作之書,這就是代表彰化市民的【磺溪精神】,留傳至今有四百年以上,敝人只過提醒市公所不管行政區名稱或古地名皆以半線無關,而彰化市誕生地的確都在磺溪裡,所以季刊因以【磺溪文化】的精神才恰當不是嗎?
明鄭時期中部有漢字地名僅有磺溪ˋ半線兩地名其他沒有,當時半線地方風景優美又是原住民生活地帶,交通往返之要地,經朱一貴事件在雍正元年諸羅縣另設一縣治於半線大甲溪以南ˋ濁水溪以北;雍正六年在漢人區建城來保護漢人,恰好漢人區是磺溪地帶與半線相隔,所以彰化縣城在磺溪地區內於是為了公平起見彰化縣城等於磺溪;自古以來俗語說得好【過半線入磺溪】【過半線入竹城(彰城)】留傳至今婦少皆知。
以歷史文獻研之清代官方在中部地區皆以半線稱之而引來爭議,後來瞭解民情慢慢不使用半線ˋ半線山而到乾隆末前全部消失;嘉慶21年知縣錢燕喜【觀風告示】之【磺溪樂土】為最早著作,可證不但在文化或地名都比半線文化和地名更早才對的,至於在現在的民間裡不管民心或物證皆有磺溪的存在,以及磺溪這條溪的存在,經敝人質疑因此文化局認為彰化縣舊名磺溪ˋ半線皆可用而適當地方要注明 彰化(市)又名磺溪 。
諸羅縣志云:【、、、、 從 之。尋定諸羅分設縣曰彰化。】清朝至日據明治三十年前【彰化】二字是指彰化縣到日據明治三十四年將彰化廳直轄線東堡彰化街。至民國二十三年(日昭和八年)陞彰化街為市人仍屬台中州彰化市,原大竹ˋ南郭二庄(包括半線社)併入市區 。有人認為彰化市是由半線街沿 革而來,經敝人與文化局證實到現皆無法查證在哪個地方,學者到目前也還在研究中;依敝人由賴和叔叔等前輩得到知識,以及常期研究 用地形和文獻裡所說的細心探討得證,確實有半線街而在台灣府志說明已有商業機能,而真正現在的地點我已勘查過可保證非在彰化城內;而且日據舊公所在今關帝廟旁後來搬到現在所在地也屬於磺溪內;敝人與林士聖副主席一再要求開個研討會免讓後學和下帶子孫分不清彰化市舊名是什麼,公所為什麼不開呢?彰化縣文化局已於敝人開過研討會明確證實並予公文告知,彰化縣舊名為半線ˋ磺溪皆可用在適當地方要注明彰化又明磺溪也。文化不可馬夫,季刊用本土母名【磺溪文化】有什麼問題呢?
彰化市公所團隊該向台北故宮學習

故宮一部古裝動畫影片中,衣襟有誤而非正統漢服【右衽】,民進黨立委要求故宮儘速改正,故宮因此儘速改正。

記得一年多前筆者應民間要求,向邱市長夫人請益,有關彰化市舊名什麼?夫人好不猶豫答【磺溪】也。民國100411日文化局與筆者研討會議結論一ˋ經本局聘請3位專家學者與筆者------獲得共識認同半線及磺溪皆能代表彰化(指彰化縣非彰化市)。二ˋ-------適當地方(是指彰化市)加註------彰化(彰化縣)又名【磺溪】等字眼,以示公平。筆者給公市所此資料,而縣政府也去函給公所了,為何還要要求縣政府教妳們要怎麼做呢?好好請教市長夫人,不要讓民進黨的邱市長和夫人沒面子吧。
明天啟以前(1621年)在彰化縣地區有漢字地名僅有磺溪ˋ半線兩地名,我們可知沒有漢人先到這地方哪有漢地名呢?而到底兩地名哪個前先不討論,當時半線地方風景優美又是原住民生活地帶,交通往返要地,成為明清扼住原住民之軍事重地,於是乎類文明的磺溪,古時至今有句【過半線入磺溪】到了建竹城【過半線入竹城或彰城】文獻應該有紀載才對。
嘉慶21年知縣錢燕喜【觀風告示】之【磺溪樂土】為最早著作,可證不但磺溪文化和地名皆比半線來得早,只不過當時明清較注重軍事統治,又建城於漢人住的磺溪地區而最主要是來保護漢人不受侵害,於是彰化縣城與磺溪地名在民間裡同存在;文獻裡雍正元年諸羅縣另設一縣於半線,大甲溪以南ˋ濁水溪以北為半線(彰化縣),半線屬於諸縣可證半線是行政地區之名稱。
福建諸羅縣志:【ˋˋˋˋˋ從之。尋定諸羅分設一縣曰彰化。】此【彰化】是指彰化縣也。清至日據明治30年(1895)以前,所指【彰化】皆為彰化縣而非彰化市,到日據明治34年為了發展而拆彰化城而成彰化廳直轄線東堡彰化街,至民國23年(日昭和8年)陞彰化街為彰化市扔署台中州彰化廳彰化市,原大竹ˋ南郭二庄(包括半線社)併入市區為發展
彰化市公所團隊該向台北故宮學習

故宮一部古裝動畫影片中,衣襟有誤而非正統漢服【右衽】,民進黨立委要求故宮儘速改正,故宮因此儘速改正。

記得一年多前筆者應民間要求,向邱市長夫人請益,有關彰化市舊名什麼?夫人好不猶豫答【磺溪】也。民國100411日文化局與筆者研討會議結論一ˋ經本局聘請3位專家學者與筆者------獲得共識認同半線及磺溪皆能代表彰化(指彰化縣非彰化市)。二ˋ-------適當地方(是指彰化市)加註------彰化(彰化縣)又名【磺溪】等字眼,以示公平。筆者給公市所此資料,而縣政府也去函給公所了,為何還要要求縣政府教妳們要怎麼做呢?好好請教市長夫人,不要讓民進黨的邱市長和夫人沒面子吧。
地方,將拆城以城中為中心,彰化市行政所舊地在今關帝廟旁而後遷到現在所在地,也就是從頭到尾彰化市行政所多都在磺溪地方,無論民間由明清日到今皆有磺溪地名可證,文化局也於敝人研討ˋ學者ˋ文建會ˋ台灣文獻館前劉館長等一同認知彰化縣舊名半線ˋ磺溪都可用,唯獨磺溪才是彰化市的舊名。
由 文獻和行政區沿革來探討,明顯市公所第一季出刊【半線文化】季刊民間疑問很多什麼叫半線,雖然二季說明【彰化舊名半線】這是指彰化縣而非彰化市,那麼台中市舊名也是半線嗎?元清館的解說員也一直向觀光客解說彰化市是半線,你們是政府機關要講明白若能證實彰化市確實是半線讓市民了解不是功德一件嗎?教授說若無法那季刊不適合用半線文化,這樣會讓下一代以為市公所所說的正確,而且文化局也證實【半線街】不知在何處,依文獻說有商業機能不可能找不到,文獻也說得很明瞭敝人保證不在彰化縣城內(磺溪),所以彰化市非半線街沿革而來,於是市民代表會副主席要求開個研討會為什麼沒動靜呢?然到母 名不好聽嗎?
彰化縣政府【溫泉】說
四五年前縣府用一百萬請溫泉專家來八卦山找溫泉,敝人向縣府保證找不到,四年後經鑽井勘察無功;一,整個八卦山脈的地質無溫泉的條件。二,古時坑仔內(磺溪)雖有硫磺但不多,在明朝前已燒盡如今整座山底下成【石灰岩】又岩漿也已成化石屠住。三,除非大屯山再一次大爆發也。四,山脈的水泉大部分是山水。若人造溫泉不符合消費者的公正要三思。
八卦山大佛溫泉是日據時,日本人由日本運送磺塊來泡沖溫泉,非真正天然溫泉,若能對地質和文獻多了解就知也。
彰化市坑仔內有個【鬼面潭】
文獻談到坑仔內有個鬼面潭,清時貢生陳肇興和有句詩【磺行舒丹半壁嵯峨開陣筆,溪流映碧千層浩翰啟文明】正是前翁金珠縣長在成功營所整建的溪流附近風景優美,值得市長和参山觀光局參考開發。
彰化市【小西商圈】
小西商圈硬體設備完成自今有八載,可是人潮帶動不出,雖然市長很用心開放雙向道有所突破上升,但人潮回去皆說小西無內容,沒有懷念再回來之念頭。
最近盧先生等關心人士說原因在解說員,無法讓遊客聽得有留下的深刻印象,譬如遊客問為何叫【小西】ˋ巷口的壁畫真的是北城門嗎ˋ賴和二次同學會真的在高賓閣開的嗎,像照與事實不符ˋ當時文化局開發小西是以吳進士為主軸,要將他們來此地的建物ˋ環境等說得生動,-------遊客總是喜歡聽此地人物的發跡,尤其要真實不可亂蓋,聽說有亂蓋又說不出所以然來,連小西巷的古道也講錯,公所如何用心也無用。
漫談彰化地名沿革由來(一)
康熙24(1685)由知府蔣毓英因主修【台灣府志】,在這以前明鄭時期無文獻記載,當時台灣地名幾少而所篡寫大部為軍事要地;在【台灣府志】裡彰化只記載半線社,其他民間地名沒有寫出,到了康熙33(1694)高供乾(台灣府志),康熙51(1712)周元文(重修台灣府志),當時官員多居於諸羅縣治,對半線地區不大熟悉,後來雍正元年諸羅縣另設彰化縣於半線,大甲溪以南至濁水溪以北為半線,而城本來要設於半線街,當時縣知秦士望見漢番雜區又紛爭不斷,於是移至純漢人地區的磺溪為城,因此半線為官方所稱,民間以磺溪所稱後來清朝了解民情慢慢【半線】到乾隆后期因此全消逝。
半線和磺溪由歷史沿革考究,在明天啟就有了,只不過還有半線磺溪的舊名,一般研究者沒有細心的去研究它;台灣文獻館林文龍先生在書裡,也談過半線一詞非譯音是屬於閩南音,其實他說很正確,另外磺溪也是有前身舊名,都可在文獻或民間求證。於是有【磺溪是文人的雅稱】,而今無論新修縣誌的研究者,對【磺溪是文人的雅稱】的解釋還不大了解其中之意義,其實就是磺溪另有其他名字。
另外在明清時期為何不說半線是由譯音而來呢?因當時都知道半線的由來,而在文獻裡的地形也說得很明清,只不過現在的研究者沒去注意到的地方;筆者一再強調明清舊地名是有研究的價值,不但文化ˋ台灣五百年前的地形ˋ地質的演化ˋ地震斷層---等都有研究的價值,於是學者都被開發開墾所淹沒,忽烈無法了解文化ˋ地質ˋ地層的結構的演化。
彰化縣舊名為何有半線ˋ磺溪兩地名呢?因清朝不了解民情,於是雍正10(1732)知縣陳同善處理大甲西社事件後相當了解彰化實況,到了乾隆末半線全消失,因此百姓用磺溪地名而官方用彰化縣(不再用半線),大陸來的官員來彰化就任皆稱【磺溪】不以彰化城或半線稱呼,可證將半線修正為磺溪,無論文獻和民間都可考究證明得知。
在民國100215日文化局來函內()彰化地區以前叫做【半線】也有人叫做【磺溪】,一般而言,文人雅士所著作之書畫ˋ文書ˋ寫作ˋ字畫大多以【磺溪】表示,至於文獻史料則多以【半線】表示,2者皆可使用並無衝突。後來筆者再以文獻史內官員稱呼磺溪ˋ和記載以及民間的稱呼相片-----等證據,於是10041日再開一次研討會,會議結論:()經文化局聘請3 位專家學者與本人充分溝通後,獲得共識認同【半線】及【磺溪】皆可代表彰化。()---------於適當地方加註彰化又名【磺溪】;因此彰化市公所在半線文化季刊第7期以後封面多加註【彰化又名磺溪】。
其實這樣可澄清彰化縣舊名【半線】【磺溪】兩地名皆可代表彰化,那麼半線以文獻記載範圍為彰化市民生路以東,也就是八卦山腳下開始至快官山到田中大武群山止,也就是此地整座山為半線;【磺溪】明朝時只不過彰化城範圍,而為何彰化舊名也叫【磺溪】,本來城要設於半線街內,縣知秦詩士望發現半線街漢番混雜又紛爭不斷的地區,所以將城以移動到漢人區而縣署也建於城內,於是產生彰化縣兩地名之原故。所以依以上兩地範圍來看,就能明瞭清楚彰化市舊名為【磺溪】,這樣與彰化縣就不會混淆不清了。
漫談彰化舊名半線ˋ磺溪兩地名由來(二)

    明鄭時期早有磺溪ˋ半線兩地名,指不過由當地的特殊地質地形,一直沿化而得今之磺溪ˋ半線的名稱;台灣文獻館林文龍先生在書裡,也談過半線一詞非譯音是屬於閩南音,其實他說得很正確,假使用BABUSA譯音必須要三個字而為何兩個字半線呢?,因此可知明清當時都知道半線的由來,而在文獻裡的地形也說得很明清,只不過現在的研究者沒去注意到的地方。所以都以自己的心證篡修地理歷史。

    另外文獻裡談到【磺溪是文人的雅稱】,請問是誰寫的呢?為什麼稱雅稱呢?至今無論新修縣誌的研究者或教授,對【磺溪是文人的雅稱】的解釋還不大了解其中之意義,其實這也是磺溪另外其他名字於是當時文人雅士所著作之書畫ˋ文書ˋ寫作ˋ字畫大多以【磺溪】來表示此地方的地名。
而你們會問為什麼不用前名稱呢?就如今【彰化】邪音【髒話】有人認為不雅一直想改的道哩,其實磺溪的前名沒有髒話那麼不雅,是文人為了詩句有配合陶然家鄉的幽靜。那麼半線就不同以歷史的探討,可知當時為何民間不喜歡用半線呢?
漫談彰化縣舊名半線ˋ磺溪兩地名的變化由來()

  1. 以歷史文獻記載前中部地區地名幾少,有其內陸山腳下。筆者外祖先的叔公明鄭前早已到彰化城地區,他們的祖先在大陸是元朝進士的后裔,家傳當時沒有半線此名只有它的前名有二個,而磺溪前名一個直到明鄭復台後才有磺溪ˋ半線之名稱;而這兩地名都是閩南語,先有地形ˋ地質ˋ水質沿話來的,可以說是有其義意,磺溪當時文人為了寫作,而坑仔內流出來溪水有硫磺味,流過現在華山路漁市場去,所以文人雅士稱此地為磺溪。古詩云:【磺行舒丹半辟嵯峨開陣筆,溪流映碧千層浩瀚起文明】
  2. 到了清朝有文獻記載時官方紙注重駐軍地名,磺溪又位於漢番軍事地區,雍正元年諸羅縣另設一縣於半線,城和縣署也都設在漢人磺溪(竹城內),因此才有彰化縣舊名磺溪ˋ半線兩地名。
畫ˋ文書ˋ寫作ˋ字畫大多以
  1. 漫談為何半線壽命不長呢?而磺溪至今猶存?()
  2. 磺溪ˋ半線在明鄭前地名都用前名稱呼,後來文人慢慢改稱半線ˋ磺溪因作詩較文雅,當時已傳至福建ˋ廣東ˋ-------等沿海地帶的民間(目前至今皆在民間可考證)
  3. 自從雍正9(1731)彰化知縣陳童善辦理大甲溪社事件後,對彰化實況相當瞭解;雍正6(1728)有半線詩句(但都是官員詩句,民間幾少大多磺溪),後來乾隆10(1745)被白沙詩句所代替,到乾隆末年官方文書不再出現半線而以彰化,於是只有在民間以地方名稱之。
  4. 至於磺溪在康熙年間,地方漢人若有糾紛都請磺溪士紳調解,而半線番族都請半線通士調解,在今屬於官方保證(里長),孔廟石碑有【------予戊寅秋,履任磺溪;下車伊始------】此碑可證明官員來竹城(彰化城)上任不敢用彰化城或半線稱呼,當然還有很多文獻裡可證明,到了嘉慶21(1816)知縣錢燕喜【觀風告示】之【磺溪樂土】,可見無論官方或民間用磺溪為地名而官方書文才用【彰化】二字,所以可知半線當時在民間不被採用是有原因的。
  5. 因此磺溪地名能留用至今,當然是有【磺溪的精神】所在如賴和等義意。這幾年來被少數趕流行趕創新的人,不去了解什麼叫半線和當時的歷史情形。既然【磺溪】是地名為何少數研究歷史教授還不懂,又拿不出反駁證據,問他何為【磺溪是文人的雅稱?】是誰寫的,也都說不清楚。磺溪在竹城內也就是彰化市。
  1. 漫談彰化市舊名磺溪非半線
  2. 台灣地名在古時大都數以當地地形ˋ地質而得名,然後官方再引用為名的。以歷史探討皆為閩南音,彰化縣舊名磺溪ˋ半線也是由此地地形ˋ水質而得名,這兩個地名是中部地區最早的漢人地名,當然都由地形慢慢沿化而成,至今有四百年以上的地名名稱。
  3. 明清時期半線的範圍約北起大肚溪,南到燕霧與大武郡山界,東以坑仔內與柴坑社為界,北鄰阿束社。以上是為半線後來清官方在諸羅縣另設一縣於半線,包括今彰化ˋ台中ˋ南投等縣區稱為半線,那時正在籌備中,還沒有縣名因民間對半線有議見,暫時以竹城稱呼,後來福建巡撫王紹蘭來個【彰聖天子 丕昌海隅之化歟】為彰化,可見執政者的心態,不用漢人的磺溪。
  4. 至於【磺溪】地方就在竹城,雍正時期知縣秦士望詩云:【山城竹郭雨霏霏,郭外青山濕翠微。冷霧埋樓藏半線,濃煙瀑撲地鎖重扉,燕穿身巷頻頻語。】可證之。
以上政治因素而將行政區改來改去,廢來廢去使舊地名都搞亂,好在民間舊地名還不變也可考證,本來台灣官方的地名,在明清時期皆由地方閩南語而得,因此不難瞭解地名的沿革,彰化市台中市是日據的產物,台中市在大墩區所以舊名為大燉,彰化市在磺溪區舊名磺溪,而現在台中又恢復大台中,等於台中州等於彰化縣,於是舊名為半線ˋ磺溪。


研究者要了解行政有不同朝代的統治心態,地方的地名對地形ˋ此地的特殊水質ˋ地質ˋ環境等意義來稱呼的,於是能留傳至今的古地名,與政治行政地名大不同。歷史地理的記載不向歷史人物ˋ事物一樣混為一談,人物ˋ事物有政績好壞和當時的背景,還有現在個人的看法心證有所不同,而地理地名是沒有個人的見解,若時間久了只以證據來證明,不可以歷史人物ˋ事物好壞來論,不可以少數服從多數,不可以學者ˋ專家說的就是證據,不可靠狡辯和個人心證,凡地名都要以證據為基準,尤其篡修地理志要有所認知。
那時坑仔內成為天地會的聚會地,就以詩人所寫的鬼面潭並以福德爺作為集會點,其組織流傳至今的土地公廟。廟地本來在路中央而所住出水口正附合風水易理。照前省議員洪木村之父(與筆者家父世交)言正三元得地風水,將來可蔭桃源里子孫,果然香火鼎盛。



乾隆48(1783)天地會自大陸傳入台灣,據說天地會是清代的秘密組織,而乾隆年間在彰化地區黨徒頗多清政剿巢藏於深山坑仔內。



當時坑仔內草昧無人居住很神祕,清履攻不破認為他們有布局八卦陣,於是有位大陸術士周成告勇過台來破八卦陣,後來天地會被清兵所毀並屠殺於今成功營內,有的逃離躲藏在番仔莊。








    乾隆48(1783)天地會自大陸傳入台灣,據說天地會是清代的秘密組織,而乾隆年間在彰化地區黨徒頗多清政剿巢藏於深山坑仔內。



                                                                                                                                                                                                                                                                                                                                                                                                                                                                                                                  
                                  漫談彰化市ˋ台中市是日劇的產物
                            ()





            日據以前官方中部地區僅有彰化縣,在文獻裡所說的【彰化】是指彰化縣,到了日據時廢去彰化縣因此彰化縣地區為彰化廳ˋ台中廳ˋ南投廳。在日大正九年(1920)再廢廳置州將彰化廳ˋ台中廳ˋ南投廳改為台中州,彰化街(也是廢彰化城為彰化街)ˋ台中街ˋ南投街皆屬於台中州。日昭和8年陞彰化市,仍屬台中州彰化市,民國39年再調整行政區,降格為縣轄市,屬彰化縣彰化市。









































            乾隆48(1783)天地會自大陸傳入台灣,據說天地會是清代的秘密組織,而乾隆年間在彰化地區黨徒頗多清政剿巢藏於深山坑仔內。



             




            乾隆48(1783)天地會自大陸傳入台灣,據說天地會是清代的秘密組織,而乾隆年間在彰化地區黨徒頗多清政剿巢藏於深山坑仔內。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